吸引全球在自然、社会和管理等领域具有卓越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为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在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能源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决策提供基于科学和实践的建议与创新方案。
做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民间智库和领导力培养基地。
吸引全球在自然、社会和管理等领域具有卓越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为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在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能源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决策提供基于科学和实践的建议与创新方案。
做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民间智库和领导力培养基地。
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
独产于中国广西西南部地区的白头叶猴,自古以来就与壮族人民生活在一起,但直到1954年才被发现。这种半树栖、半岩栖的北热带猴类生活在风景秀丽的喀斯特石灰岩地区,仅分布在左江以南明江以北的扶绥、崇左、宁明和龙州四县。它们白天以生长在石山上多种植物的叶子、果实、花或茎为食物,夜间就在岩洞和石隙间休息。近30年来由于栖息地的破碎化和丧失,使白头叶猴及当地人民的继续生存都受到严重威胁。
20世纪60年代白头叶猴分布区的总面积还有500km2,而到了80年代末期,分布区面积减少为200 km2;同时种群被隔离为16个孤立的地方小群体。1996年,以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为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仅有的两个被分割的栖息地(其总面积还不到35 km2)的石山上还残存着白头叶猴约500只。白头叶猴在最近30年来数量迅速减少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当地人口的迅速增加所致。为养活更多的人口,砍伐森林,开垦荒地等活动强度日益加剧,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
在位于广西崇左县罗白和板利两乡交界的一处喀斯特石山地区,残存着目前地球上幸存的白头叶猴两个地方群体之一。尽管它们栖息的石山与农田相互交错,但峰从林立的石山成为今日白头叶猴的最后的庇护所。在这片只有24 km2的地区四周共有7个村子,居住着至少3000人,他们在山谷里种植甘蔗、玉米、木薯或花生。由于当地农民对土地的开发几乎达到了饱和的状况,每年对薪柴的需求量远远大于该地野生植物的生长量,如果让其发展下去,不但白头叶猴行将难以生存,其他生物多样性也将迅速丧失,同时农民们也将必然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而无法自拔。
因此,以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为领导的科研小组在那里建立了一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基地,并已经开展了12年的工作。就整个项目的目标而言,希望能为当地农民找到一种新的劳动方式,使他们减少对薪柴的需求和对土地的滥用,从而使生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头叶猴是当地生境中的旗舰物种(Flagship Species),因此保护白头叶猴就是保护该地优良的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当地人们的生活和子孙后代继续生存的可能性。
研究基地从1996年11月首次开展研究工作,通过对研究地区生态矛盾逐步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清楚了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于是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
•1998年,研究基地帮助并促使崇左县政府拨款人民币7万元,为一个位于白头叶猴分布区内的500人的山村(雷寨)建设了清洁的饮水系统——从4公里以外的石山上把优质的山泉(一种含有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偏硅酸H2SiO3的矿泉水)引入每一家住户。
•2000年5月,研究基地从一位美籍华人Lit NG获得两万五千美元为岜旦村的小学新建一座600平方米的教学楼,改善了150个小学生的学习环境。
•2000年8月,研究基地为当地制订和已经通过专家评审的一项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生态旅游规划,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份以保护环境、提高周边社区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生态旅游规划。希望通过利用该地的秀丽山川及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头叶猴奇特的社会行为开展生态旅游,以发展生态旅游这种无烟产业来代替现在垦荒种植的落后的农业生产,从而找到一条既可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又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子孙后代继续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广西政府已经把此计划列为该县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在农户中推广沼气池的办法来缓解眼前最迫在眉睫的生态危机——超过当地植物再生能力的薪柴砍伐。2000年9月,已经在岜旦村全面推广了沼气池,立即减少了900人从白头叶猴分布区的石山上砍伐薪柴。2001年,在剩下的村子继续推广沼气池。这项举措使白头叶猴的栖息地得到了迅速恢复。
•12年来,研究基地不断坚持对当地人进行环保教育,使社区农民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不少农民主动制止偷猎活动;促使县政府下令禁止在白头叶猴分布区开山放炮和封山育林。
•从1998年3月以后在研究的核心地区8 km2内再没有发现偷捕白头叶猴的事件。研究地区内白头叶猴的数量略有增加,1996年11月为130只,到2001年初为211只,2004年初为300只。
这是一项具有参考价值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其长期目标是阻止目前对环境的破坏,逐步恢复当地北热带季雨林生境的生物多样性,争取恢复该地的白头叶猴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和白头叶猴的社会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争取把该地区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环保教育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范例。同时谨慎发展和在严格控制下逐步开展生态旅游项目,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政府税收,从而使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当地政府及人民的自觉行动。
这项不仅具有纯科学研究的意义,还可以为中国贫困地区及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经验:在人口众多,土地贫瘠,同时还拥有相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风景秀丽的地区,可先考虑如何缓解当前的生存危机的紧急措施(如改善饮水和减少砍伐等);继而通过研究从而找到某种更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如生态旅游以促使当地社区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子孙后代继续生存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研究基地还是一个多学科科研工作的平台和多学科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的场所。这里不仅在每年的寒暑假接待大批国内外大、中、小学生进行夏令营和冬令营和科普工作,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培养高素质保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专业人才的摇篮。近12年来,在研究基地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学生约15人;进行科学研究并获得北京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近10人。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的研究思路,艰苦辛劳的野外工作,以及导师的身体力行,对学生们在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上的成长很有帮助。在这里培养的研究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业务基础,并且具备过硬的思想意志。他们毕业后多数都成为了保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